聯誼活動    校友動態    交流園地    知性園地    休閒旅遊

淡江人在北加
歷任會長
服務團隊
緣起淡江
樂活相簿
淡江聯網
蛋捲廣場
尋找校友
就業資訊
大鼓隊集錦
歷史紀錄區


趴趴虎的旅遊世界 虎爪#TC063

Posted by on Tuesday, June 17, 2008 (PST)

【板塊斷層與地震】(3):台灣地震教育園區

【板塊斷層與地震】(3):台灣地震教育園區

1.       斷層與地貌

 

出生在地震帶上的台灣,生活在地震帶的金山灣區,也曾造訪了堪稱地表最有名的斷層裂縫「聖安地裂撕San Andreas Fault」在美墨邊界Salton Sea的源頭。

但是,趴趴虎真正對「地龍翻身」(客家話稱『地震』)的了解,卻是在走訪台灣霧峰的「921地震教育園區」之後。在這裡,你可看到大自然肆虐後的痕跡,以及民胞物與走出悲情的努力。更可以在一個屋頂下,你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的自然地理景觀,它包括:非洲東非大裂谷、美洲聖安地裂撕斷層、亞洲台灣花東縱谷、歐洲冰島中洋脊、以及大洋洲夏威夷火山島。

 

『阿里山的姑娘沒入睡呀,阿里山的少年闖入山』,姑且不追究這歌詞的下一句該怎麼接,你有沒有想過阿里山是怎麼形成的?為什麼地球既然是『球』不就是應該圓滑一些,又為什麼桀傲不遜,弄得鼻青臉腫還流鼻血,搞成面目全非,

東凸一座高山腫瘤,西塌一道裂谷傷口,有事沒事還七孔冒煙噴岩漿?說穿了這些不同的『地貌』就是「地表板塊構造運動」的關係。所以,阿里山及她所屬的台灣中央山脈,就是「菲律賓海板塊」和「歐亞大陸板塊」互相擠壓所形成的。

 

2. 台灣「921地震教育園區」

 

1999921清晨147分,台灣中部地區發生7.3級的強烈地震,造成2415人死亡,29人失蹤,11,305人受傷,估計財物損失約值新台幣3000億元。由於震央位於南投集集,所以被命名為「集集大地震」。

趴趴虎於20072月到了集集小鎮,目睹市區的「武昌宮」,原本雄偉的廟堂,地震後匍匐插入土中;原來兩層樓高的佛堂,僅存二樓及屋頂斜趴在地面上,鋼筋水泥柱子,硬生生被折彎扭曲,可以想像到地震當時的震撼力多強大。

 

然後,趴趴虎來到台中霧峰的光復國中,地震後興建的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.921地震教育園區」,在年輕亮麗又專業的導覽員,陳莉敏小姐解說下,仔細參觀了「車籠埔斷層保存館」,見識到了光復國中被地震抬升、錯動的操場跑道,親眼見到在摧枯拉朽的車籠埔斷層經過處,光復國中的運動場被造成2.5公尺的錯動(shift),整個運動場被硬生生扯斷,而且被抬高。小姐表示:這個斷層現場是屬於『逆斷層形式』,東側為升侧,在地形上緊鄰著山地,所以這也見證了台灣活躍的造山運動。

 

同時,小姐也介紹了館內保存的「車籠埔斷層」剖面,這一小段經過挖掘、清修、保存的現地實物,原貌呈現了這條總長達96公里的「地龍」真面目。

小姐詳盡的解說陪伴下,趴趴虎逐一參觀展示區內各單元展出:

例如「地震未什麼會發生」、「台灣的斷層」、「認識地震研究工作站」、「車籠埔斷層所經之處」、「光復國中縣只斷層分析」、「與地震共處」展示了『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』,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科學整合研究工作。

小姐還特別指出:中央氣象局為了推廣科學教育,特地在該園區內設置了「台灣地震即時顯示系統」,在她引領下,趴趴虎親自在電腦螢幕上看到最新的即時地震資料,據說這還是與氣象局,及其他研究機構的專家們,同步接收,夠犀利吧!另外,透過互動式的儀器,趴趴虎還可以自己製造地震,親眼「看見」我所製造出來的「地震」產生的震波。

 

據「園區」主任侯文忠先生表示,當年「921地震」之後,教育部、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、和台中縣地方政府,共同邀集學者專家前往受災地區勘查之後,認為『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基地之斷層錯動、校舍倒塌、河床隆起等地貌,倘能適當加以規劃,應具有國際級原址保存博物館之優勢條件』。於是建議政府於霧峰鄉的光復國中原址規劃改建為「地震紀念館」,以保存地震原址、紀錄地震史實,並提供社會大眾及學校機構有關地震教育的活教材。

該項計畫提出後,首先獲得「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」的支持,在收到社會各界的賑災捐款中提出一億五千萬作為部分籌辦經費,教育部也決定由在台中市的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」負責推動籌建及營運管理。

 

侯主任指出,「地震教育園區」的營運發展目標包括:

(1)     普及地球科學及地震知識

(2)   保存集集大地震之共同記憶

(3)   喚起國人注重防震救災的意識

(4)   做為國內外地震科學研究成果之「展示教育中心」

針對這四個目標,園區的規劃基於「現址博物館」的理念,它包含了保存車籠埔斷層為核心的「斷層保存館」;「毀壞教室的原址保存」;以地震體驗、震災紀念和人文關懷為主要內容的「影像館」(亦即原來光復國中的體育館);以及將原來司令台及校長宿舍保留並改建的「未來防災教育館」和「重建成果展示廳」,用來增加教育及服務的機能,以加強防災教育的內容。

台灣島是因為菲律賓海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而形成,這個地質背景,固然成就了台灣島嶼,也註定了這個島嶼,和居住在島上的同胞,必須與地震和斷層共同生活。侯主任表示,他希望在來賓踏進地震園區時,能從認識地震的自然現象開始,讓觀眾了解大自然的力量造成災害的起源,建立正確的防災觀念,知道如何保護自己,以及幫助別人,進而體會地震與人類社會的關係,在承受巨大的自然災害後,都能為生命和生活找到出口。

 

3. 浴火鳳凰

 

台灣的「地震教育園區」是全球唯二的兩個地震遺址博物館之ㄧ,另一個是在日本的「阪神大地震博物館」。中國四川的「512汶川大地震」之後,恢復或重建的工程也陸續積極的展開。

根據「世界日報」美西版六月九日A10版報導:災區綿陽市旅遊局已提出旅遊市場恢復的初步規劃:『到2012年,全面恢復綿陽旅遊市場。其中,興建地震遺址景觀,成為了重建的一大重要項目』。該報導引用「華西都市報」報導稱:

該項「恢復重建計劃」將分為三個步驟進行,預計需時四年半。其中,在地震的遺址新建「北川地震博物館」將被列為重點項目。有關負責人表示:綿陽市將在北川縣城地震現場建設「北川地震博物館」、「紀念碑」、「紀念牆」,並在北川縣境內開發三至五處典型的「地震地質遺址」。

台灣「地震教育園區」的建築師邱文傑先生在介紹園區的小冊導讀中指出:

『空間連接了看得見的軌跡與看不見的記憶』,處在東亞地震帶上的台灣,無法逃脫地震威脅的宿命,卻可以和數千里之外的四川同胞分享看得見的軌跡經驗,和相互撫慰看不見的骨肉關懷之情。


 

TOPWISE STUDIO


 
系統維護:Nigel H. Lin[Topwise Studio]